媒体报道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保障房之变,从申购难到拎包住
时间:2018/12/14 来源:首都建设报点击:4,690

       从2003年的玉泉路翠谷玉景苑的首个保障房、2007年宋家庄经济适用住房、2013年双合家园限价房,再到2016年建工动力港自住型商品房,以及如今的海淀区西北旺亮甲店村共有产权住房和其他棚户区改造项目,北京建工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总规划师钟明英经历了本市保障性住房开发运作的所有类型项目。

 

       对钟明英而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始终围绕一个“变”字展开,而所有的“变”都是在为百姓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个“不变”努力着。

 

       名称之变 从经济适用房到共有产权房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全国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也开启了以“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模式。同年10月,以天通苑、回龙观为代表的首批经济适用住房亮相京城,2650元/平方米是当时大部分经济适用住房的标准价格,在那个人均月收入刚破千元的时代,这个价格无疑给有迫切住房需求的市民提供了购房渠道。

 

      2001年本市颁布《北京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最低一个月几十元的廉租房面向本市困难家庭配租。2008年,《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实施,限价商品住房成为许多年轻购房群体翘首以盼的住宅。

 

      从2011年开始,本市密集出台各类政策性住房制度,从公租房、自住型商品房,再到如今的共有产权房,名称的变化带来的是刚需的不断调整。

 

      虽然北京的保障性住房也经历过哑铃房、刀把房、无窗房等设计缺陷,但随着保障性住房开发经验的积累,目前本市保障性住房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今年11月20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50041套,完成市政府确定的全年建设5万套任务的100%。“从最初解决困难户、低收入,再到解决年轻人、夹心层的购房需求,本市保障性住房在名称的不断变化中,也为困难群体解决了多年难以实现的住房梦。”钟明英说。

 

       设计之变 从采光差到设城市会客厅

 

      无论是新加坡的组屋,还是香港的公屋,都是中国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他山之石。对钟明英而言,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属性不应成为低品质的借口。“我们在进行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时始终遵循‘肩负国企社会责任、打造优质精品工程、构建和谐社区典范’三大原则,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都要让居住者享有最佳体验。”钟明英说。

 

      位于京西玉泉路的翠谷玉景苑是北京建工集团保障性住房的开山之作,按照国外标准设计的项目在当年被称为“不输给商品房的保障房”。而这一理念也成为时至今日建工集团保障性住房开发的根本遵循。

 

      位于南三环外的宋家庄家园项目是当时本市首个以土地招拍挂形式入市的保障性住房,作为设计负责人钟明英记得仅前期的策划方案就反复修改了20次。楼座是围着土地外围一圈排布,还是在里面分排设置?舒适宜居如何体现?采光如何保证?社区配套建在哪里?钟明英绞尽脑汁。

 

    最终摒弃了周圈设计,而是在地块内侧分南北两排楼座排布。钟明英回忆,城中心盖房子既要考虑建筑面积、容积率等硬指标,还要通过降低建筑密度,减少对城市空间景观的压力,提高居民舒适度和与周边环境协调。

 

      走进宋家庄家园项目,南北区高层住宅各退后一段距离,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贴边建造影响周边项目采光,南区还留出了一栋商业体空间。“这样既可利用商业体隔挡城市道路噪音、地铁震动,又方便居民购物,同时商业体的销售也为项目增加了一定的收益,还形成了南北向的层次感。”钟明英说。

 

      此外小区中心设置了半下沉的广场,居委会、邮局等小区配套设施全部做在其中,最大限度利用了空间,为居民提供了公共交流互动的空间,与高端商品房小区设置的城市会客厅异曲同工。小区的整体设计让一个单摆浮搁的生硬建筑群变成了错落有致、绿化遍布、居住舒适的城市功能集合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体系之变 从毛坯、简装到装配式装修

 

      正在施工的海淀区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现场,部分预制装配式楼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样品已运抵。

 

      未来这个项目将实现不低于40%装配式施工,而这一标准也被写入《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中。

 

      截至今年8月,全市采取全装修成品交房设计的保障性住房累计超过1500万平方米。未来,装配式装修也将推广,一套一居室只用一天时间即可完成。钟明英说:“本市住房制度遵循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而这个低端并非低品质,而是聚焦保障群体,其中产业化、全装修、绿色环保等理念将不断充实进未来保障性住房开发体系,实现项目高质量运作。”自住型商品房建工动力港项目使用了供给南极科考站的茵莱门窗体系以及铸铝暖气等设施,所有配置的标准丝毫不低于商品房。

 

      北京建工集团还将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经验复制到外埠,其中上海金山建邦华庭项目中7栋保障性住房和动迁安置房将于其他商品住房按照同类标准开发建设。这一运作模式源于多年保障性住房开发的积淀。目前,建工集团围绕保障性住房行了产品线设计指导书,涵盖保障房从总图、建筑单体、园林配套到套型、装修等方面的标准化指导体系。

Copyright © 2018 北京建工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505144